W3Cschool
恭喜您成為首批注冊用戶
獲得88經驗值獎勵
設計軟件有兩種方法:一種是簡單到明顯沒有缺陷,另外一種復雜到缺陷不那么明顯。 --托尼.霍爾
在軟件工程這一學科和行業(yè)里,關于軟件工程的解說有很多。有人說開發(fā)是一門藝術;有人說開發(fā)是一種技藝;也有人說開發(fā)是一門哲學。但個人認同從實用主義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。
例如一個框架,我們之所以認為它好是因為我們發(fā)現這個框架遵循了編程規(guī)范、適當地使用了設計模式、巧妙地結合了設計原則、有著穩(wěn)定的依賴、代碼復雜度低、并且有著很高代碼覆蓋率的單元測試等等。
也就是說,好的框架都是可以被解釋的。既然可以被解釋量化,也就可以學習、參考和借鑒。
關于共性和可變性分析,在《設計模式解析》一書中有著非常到位的講解。
CVA是一種很容易的理念,按我的理解即: 抽離共性、隔離變化 。有點類似易經里面的“變”與“不變”。
誠然,在過去的教育中(包括大學在內的),對于軟件開發(fā)都著重談論面向對象開發(fā),即OOD,以致于很多人都對面向對象開發(fā)產生了很大的誤解。而這種誤解所帶來的實際情況就是: 我們都在進行面向對象開發(fā),但卻是標準呆板的面向對象開發(fā),缺少生氣,缺少活力 。
很多人,都沒有把我們開發(fā)人員作為專業(yè)人士看待,甚至連我們自己都否認我們是專業(yè)的。所以很多時候當產品提出需求時,我們提供的開發(fā)周期往往會被外界以講價的方式削減。何以?為什么醫(yī)生給出的手術時間病人沒有討價呢?因為很簡單,在病人的眼里,醫(yī)生是專業(yè)的。
若我們也想達到專業(yè)的層次時,何以為?學習、思考和實踐,我認為至少這三者是必不可少的。
所以,當我們在對PhalApi進行設計時,我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地醞釀、嘗試、思考。我們在思考:這些功能是否真的會在實際項目中被使用?開發(fā)人員是否可能很好地進行擴展?此種決策是否便于單元測試、從思路上減少代碼異味?。。。
我們謹記敏捷開發(fā),不過度設計。但我們也確實需要一種思想上的指導。正好,我們看到了 共性和可變性的分析(commonality and variability analysis, CVA) 。
引用一下《設計模式解析》一書中的圖表:
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,我們會更愿意將接口開發(fā)過程的共性抽離統(tǒng)一起來,而可變性部分的則可以由開發(fā)人員根據不同的項目情況進行快速定制實現。
除了常談及到的“低耦合、高內聚”外,在對代碼進行靜態(tài)分析和衡量其可維護度時,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值,即:不穩(wěn)定的度量。
不穩(wěn)定的度量可以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獲得:
I = 離心耦合 / (離心耦合 + 向心耦合)
因此從宏觀上,我們的代碼結構,從上層到下層,應該向著穩(wěn)定的方向遞增,也就是說越底層越應穩(wěn)定。對應 穩(wěn)定依賴原則的規(guī)則(SDP),包之間的依賴應該朝著穩(wěn)定的方向:不穩(wěn)定的包應該依賴于更穩(wěn)定的包。
又結合不穩(wěn)定性與抽象分布圖,我們PhalApi框架的代碼 應該大部分分布在上圖中的抽象穩(wěn)定區(qū)以實現框架高層的建設、少部分分布在具體不穩(wěn)定區(qū)以提供一些基礎的功能 。
在框架的特性中,包括:可重用、IoC Container以及SOLID五條原則的運用等。這里就部分SOLID原則的運用簡單說明一下。
這是我們一直都堅持遵守的原則,因為,我們也堅持 短而美 的寫法, 致力于編寫優(yōu)雅的代碼、編寫人容易理解的代碼 。
我們首先希望的是在進行接口開發(fā)過程中,當需要新增一個接口時是開放的,對已有的響應調用流程是封閉的。即我們只需要實現新接口邏輯即可,不需要改動其他過程的調用。因此在OCP原則的指導下,我們通過結合工廠方法封裝了對接口的初始化和調用。
PhalApi框架,最大的特色莫過于 它提供了一種如何快速進行接口開發(fā)的機制,但它不強制你使用不必要的功能,甚至它還鼓勵你通過它來嘗試研發(fā)自己的框架 。更進一步,PhalApi引入了新穎明確的概念,一如服務。我們把客戶端調用的接口稱之為接口服務,把服務端用到的資源稱之為資源服務。對于后者,PhalApi提供了靈活的DI機制,以支持各項目定制化的開發(fā)。
顯然,到目前為止,從核心架構圖所折射出PhalApi的結構和代碼是如此的 簡單明了、統(tǒng)一規(guī)范。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,也是一直這樣努力的。
從上圖的核心架構圖可以看出,中間紅色部分的DI處于匯點位置,提供各種資源服務的定位、創(chuàng)建、管理和提供。
而左上角的代碼示例則表達本系統(tǒng)框架運行的主流程: 創(chuàng)建一個接口實例,運行響應。
右上解黃色部分則為多變的接口應用開發(fā)的代碼,這里特意羅列了兩組接口,意在表明可以在此框架下掛靠多套接口。
最下面是接口開發(fā)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基礎設施和技術,如日志、配置讀取、緩存、加密、請求和響應等。同樣,除各應用項目中形式多變的接口開發(fā)外,這塊的底層技術亦支撐不一而足的需求。因為,PhalApi只是作了共性的抽離,即提供一級抽象且穩(wěn)定的接口或者抽象類,以約定規(guī)約視角中接口的函數簽名,不作過多的具體實現。同時以DI作為輔助,支持快速擴展。
和其他框架不同,除了有文檔對基本使用有說明外,我們還提供了我們框架核心的設計和思想,以便大家洞明其中的原理從而進一步優(yōu)化擴展。
這里,扼要說明一下PhalApi框架中接口請求背后的核心執(zhí)行流程。
從上圖的時序圖中可以看出,在PhalApi中,一個接口的請求處理,只要分為兩個環(huán)節(jié): 接口服務初始化 和 接口服務調用 。
在Web Service中,往往需要對服務進行注冊發(fā)布后,才能開放請求。這里免去這一層,但遵循 創(chuàng)建和使用分離 的原則,我們將接口服務的初始化進行了封裝,以便可以統(tǒng)一進行初始化、異常處理和一些權限ACL的控制
,甚至接口訪問的統(tǒng)計等操作,更為重要的是接口開發(fā)人員可以進行無緒開發(fā),而不需要過多知道如何合法創(chuàng)建接口服務。
在1.2. 步驟中,UML時序圖中的::generateService()表示對靜態(tài)函數的調用,即對應代碼:
PhalApi_ApiFactory::generateService();
隨后,可以看到(假設我們這次請求的服務為:?service=Demo.DoSth),我們創(chuàng)建了一個指定接口的實例(此接口類須繼承于PhalApi_Api基類),并以變量a返回實例。
如果請求的服務非法,則會以 400非法請求 返回給客戶端。而正確創(chuàng)建接口服務a后,則會進行接口的初始化,其中有接口參數規(guī)則的解析和注冊了過濾器服務后的檢測操作。
當這一系列的操作都成功執(zhí)行后,我們將會得到一個接口服務實例a返回。
因此,在接口服務的創(chuàng)建過程中,我們沒有過多地限制,而是預留了很大的空間給到接口項目定制開發(fā)。
至此,接口服務的創(chuàng)建完成。
在完成復雜的創(chuàng)建工作后,客戶端(備注:這里指的是服務端開發(fā)的開發(fā)客戶端)只需要簡單調用需要進行的操作即可。
而這一塊,則需要接口項目具體開發(fā)實現,也是我們項目級的核心部分。
在獲取接口服務的背后,我們建議結合領域驅動設計的理念,對項目代碼進行這樣的層級劃分:
最后,是我們客戶端關心的返回格式。 默認情況下,我們都是以JSON格式返回的,但仍然可以輕松支持其他格式的返回,如JSONP、XML等。只需要簡單地開發(fā)實現,然后重新注冊即可。
至此,接口服務的調用完畢。
當使用一個開源框架時,我們既喜歡其強大的一面,但矛盾的同時我們又害怕其中的復雜性,原因莫過于:學習成本高、出現問題時怕駕馭不了。
而在這里,在PhalApi這里,這一切都是這么簡單,簡單地又如此明了。
當需要進行資源服務的擴展時,我們可以:
實現指定資源服務在規(guī)約視角約定的接口,假設我們需要用文件來當作新的緩存存儲。則需:
class MyCache_File implements PhalApi_Cache {
public function set($key, $value, $expire = 600) {
//...
}
public function get($key) {
//...
}
public function delete($key) {
//...
}
}
當實現自己的功能后,只需要簡單地在入口文件重新注冊即可。如:
DI()->cache = new MyCache_File();
最后,另人興奮的是,原來全部的調用代碼都不需要改動,即可享受后期調整升級后的新功能!完全避免了曾經那種“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”的痛苦。并且,定制開發(fā)出來的實現類,還可以跨越業(yè)務在其他項目中共用。
這不正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代碼重用嗎?而如今,我們很優(yōu)雅地做到了!
然而,我們在實際開發(fā)中收獲到的遠遠不是代碼重用這么簡單,而是一種更好的開發(fā)實踐。因為通過DI使得創(chuàng)建和使用分離,所以我們可以讓高級的開發(fā)同學實現服務功能的開發(fā),然后再提供給普通的開發(fā)同學使用,新手亦然,因為對他們來說:會用就行。當然,對于高級的同學,還應該遵循開發(fā)的最佳實踐,堅持單元測試,以保證我們提供了可靠的接口(廣義上的接口,非HTTP請求的接口)給我們的“客戶端”使用。
若如此,我們的開發(fā)合作豈不是很更合理、更明朗、更愉快?哈哈,我想是的。
作為一個框架,我們應當以發(fā)散的方式去設計;但為了能為應用提供可用的功能,我們又應當以收斂的方式去實現。
如果我們提供的功能不足以滿足大部分主流的業(yè)務場景,那么我們至少需要提供可擴展的空間。
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,我們虔誠地引入了DI。
Copyright©2021 w3cschool編程獅|閩ICP備15016281號-3|閩公網安備35020302033924號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73-0602-2364|舉報郵箱:jubao@eeedong.com
掃描二維碼
下載編程獅App
編程獅公眾號
聯系方式:
更多建議: